大学生不应为注重仪式而花费

日期:2009-05-08

刚收到浸会大学学生会其中一属会来函,多谢笔者出席其干事会之就职典礼 。函件属标准格式,一点也没有对个别接收者之特殊情感,但仍算是个礼貌跟进。

笔者已是第二次出席类似之就职典礼,对上一次在科大,由於邀请者乃笔者就读中学之校友,故亦答允在典礼上讲些鼓励说话。今年则担任“纯观礼”之嘉宾,反而有条件看清楚相关活动之意义。

综合出席两次就职典礼观察所得,笔者想向参与活动之大学生进言几句。

典礼仪式十足

由於出席典礼之就职干事及参与同学,大多数穿上全套黑色西服,令同学们看似年纪大了、庄重了,且典礼气氛凝重,并全程选用英语进行(但典礼前后之交流则回归母语),相信所有参与者都感到置身於一群深受西方高等教育之「精英」中。

对初次进阶大学教育之年青人而言,有机会感受一个庄严之就职典礼本无坏事。可是,参与同学们似乎过於注重(甚或“享受”)形式,而忽略了不少重要之东西。

同学自己交谈较多

首先,参与之同学们似乎比较喜欢与相熟之同学及朋友交流拍照,多过找紧机会与嘉宾及不相识者对话。部份同学与嘉宾需有初步沟通,但只限於交换名片,笔者感觉不到他们有兴趣及能力,用说话和诚意留着大家继续对话之兴趣,更遑论要求同学们做到令所有出席客人“宾至如归”。

主办单位请了十多位“纯观礼”之嘉宾,他们之角色只在典礼前后与同学聊聊天,并上台领纪念品拍照,根本对同学及相关属会的了解及认识不会深,试问他们出席如斯典礼意义何在呢?

应考虑减省使费

据笔者观察及查询所得,典礼上一个连酒水饮品及西点之包场,相信使费亦要数万元,据悉校方是有津贴的。去年同期经济未转差,花点钱保留些传统活动尚可接受,但目前香港正处於金融海啸当中,不少公司已大量节省开支,而各大学亦面临削支压力,同学们(或校方)不但没有因时制,取消就职典礼之使费,反而增加支出,加请了三人乐队现场演奏,实在不应该!

从另角度看,举办一个无需费用之就职典礼,将省下之包场费、演奏费及同学订造西服等费用,用作汶川赈灾,又或捐予社会上有需要之贫穷人士,不是更有意义吗?

可向前辈多学习

执笔之时,五四刚过,回想当年大学生们能做到忧国忧民,为理想牺牲。即使在近些年代,本地大学生之师兄师姐们,亦曾义无反顾,投身学运,参与保卫钓鱼台、反贪污捉葛柏及金禧事件……等活动。

相对而言,即使今天之大学生,穿上全套西服,依足仪式,用英语宣誓进行一个小小学生会属会之干事就职典礼,意义上仍算是「小儿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