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房屋政策 社会评论不一

日期:2010-10-20

笔者与新城林洁莹与理大应用社会科学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左二)及瑞银亚洲地产及休闲产业主管王震宇(右二)一同探讨是次施政报告的房产政策

 

特首於上周三宣读施政报告细节,一如所料以房屋政策为焦点所在,政府从供应、一手楼宇规管及投资移民方面着手,社会对於这些政策意见不一。笔者就这个火热的市场话题,与两位专家一同讨论这次新推政策的成效。

 

楼价持续攀升,瑞银亚洲地产及休闲产业主管王震宇认为这个情况与大单位供应匮乏有莫大关系,根据资料显示,本港逾千尺以上单位仅占全市场供应量约2%,此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属於低水平。正是因为大单位供应量不足,其楼价被「抢高」下,导致中小型单位价格有压力,需要随之调整减少差距。差饷物业估价署早前公布2009年全港私人住宅空置率为4.3%,为1997年后新低,反映居住需求可暂时获得满足,但从实际供应情况及市民生活水平上升等因素来看,政府有需要增加大单位的供应才能对症下药。

 

至於学术界代表锺剑华教授则认为现时本港有约110万的私人住宅供应,当中有20万户为substandard housing,即楼宇结构有问题或居住环境较差的旧楼;而69万多户的公屋单位中,有约15万户需要领取综缓,房屋供应断层的情况明显。而是次政府提出的「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可提供约5,000伙单位,但已是数年后的事;加上最近拍卖的地皮皆是豪宅地,未能针对中下阶层的住屋需要。所以政府应采取大量增加土地供应的办法,而不是再刺激需求。

 

从上述的专家意见及数据反映,本港整个屋宇市场由中小型尺数面积单位作主导,形成大面积单位尺价高企,政府要持续推出土地,扩大建筑单位,令到现时仅得2%供应的逾千尺单位可增加至合适水平,而且这些单位未必要以豪宅定位,才可纾缓楼价问题。再者,香港公屋市场为了保持三年期的轮候册,同时又更新申请人的入息限额,促使本港不断有新一批轮候者合资格,形成了这个住屋群需求增大,占全港住屋35%的指标可能变成40%,专家认为这是香港作为开放自由竞争城市是不合理的。对政府房屋政策和资源分配如何平衡,市场永远都有各种说法和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