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物业等资产 可享经济成果
日期:2018-03-30许多市民一生为自己和香港打拼,但去到中年晚年,如果没有申请到公屋居住,常常会感到自己一无所有,享受不到香港经济多年累积的成果。笔者认为,如果拥有物业或优质股票,才会比较容易感受到实质的成果。
中国人储蓄是累积财富之道,少时看过恒生银行的电视广告,还记得广告歌词「小莫小於水滴,渐成大海汪洋,细莫细於沙粒,渐成大地四方」。歌曲有意义又好听,经常萦绕心中。
不过,储蓄累积的财富,增加速度不及现金贬值那麽快。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逊宣布美国取消金本位之后,美元汇价如江河日下,兑黄金至跌幅高达97%,兑日圆也贬值70%。港元自从1983年采用联系汇率与美元挂勾,港元强势的日子过不了多久,就跟随美元汇价走弱,购买力大不如前。
以五十年前为例,在1968年开售的港岛筲湾太安楼,单位售价大约是1.73万至2.7万元,小型单位月供80元,大型单位月供100元。表面上看,当年楼价相当便宜,笔者可以肯定大家计错数,当年1万元是非常大的金额,一般打工仔月薪100多至200多元。以建筑面积385方尺的细单位计算,楼价1.73万元,平均尺价约45元,现约8,663元,即楼价约345万元,升幅逾191倍。
今天打工仔的月薪通常有1万多元,如果太安楼楼价停留在五十年前,必然会被抢购。可惜现在1万多元的购买力萎缩,买不到几多部名牌手机,用来买楼「落订」也不够。同时,楼价亦告大幅飞升,美元港元购买力大幅贬值也是重要因素,尤以经过多国多次量化宽松之后,现金购买力更差。
假如市民几十年来都是持有现款在银行收息,没有购买物业或优质股票等资产,发觉自己为香港拼搏几十年原来一无所有,完全享受不到香港经济发展的成果,一腔怒火是可以理解的。银行港元存款收息抵挡不了通胀蚕食,更面对现金购买力大幅贬值的冲击。买股票则存在很多技术问题,能够存在50年又有大升幅的股票不算太多。
要在香港生活,最好购买住宅等物业作自保,它能抵受货币贬值的挑战。原因是物业是稀有资产,具备升值的能力,协助持有人维持实质购买力,价值亦与香港经济一起成长,不会像现金被通胀蚕食及贬值。居住在自置物业的业主,便能因物业价钱跟随经济上升而得益,不但享受到居住之利,并拥有物业这个实质资产。要江湖救急也能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