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协专论】设与计,学与习
日期:2019-11-13如果说,设计的「设」代表假设,我们向生活中一些问题作出假设,再用美学的手段「计」划出解决方向,这大概是对「设计」一词最直接体会。假设再计划再假设再计划,其实都没有那个先那个后,又或者可以是同时进行。同样地,学与习,学完再练习,再从练习中学,也没有先后,更加是共存在同一个时空。那麽,设、计、学、习,四个动词有甚麽关系呢?
我们用一张Arne Jacobsen的series 7椅子为例,Jacobsen创造椅子是为了解决人生活时要坐下的需要,而作为用家坐下来细味欣赏椅子时,我们可以钻硏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材料及工艺的进程,工业的发展,商业模式的演变。
这个学习过程,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不同的体会。笔者曾写过对「less is more」的学习过程,以下是少许分享:
「读设计时,从书本中认识了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一位现代建筑巨人,Bauhaus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非从事设计的读者们,未必认识这位建筑师,但一定听过他的名句——Less is More。当年二十出头的我,其实不明白这句话意思,反正是大师说的,就盲目跟随,以为简约主义就是有型。这肤浅的诠释,是我对「Less is More」第一个认知。
毕业后,工作了一两年,参与过一些简约主义的室内设计,意识到简约设计背后的工序和材料各方面都复杂很多。例如设计师要一扇无框的门,其实装修师傅要在整幅墙下工夫,工序和金钱都要陪数增加。那是我人生中对「Less is More」的第二次肤浅诠释,认为简约主义背后的设计功夫多了就是「More」 的意思。
至於第三次认真地问甚麽是「Less is More」,已是15年后的今天。突然之间,对於这句子的感觉都涌出来。记得一位客人,他没有任何多余的物件,说不懂得简约主义设计,却懂得简约主义生活。当人懂得断舍离,过着简单生活,自然脑袋和心灵都可以腾出多一些空间来接受多些新事物与知识,心胸也自然地广阔了。这个例子说明简约主义在於意,不在於型。
作者为香港室内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