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9】重推租置利与弊

日期:2019-10-18

施政报告2019推出多项房屋措施,包括研究加快推售现有39个租置屋邨内仍未售出的约4.2万个单位,让部分公共屋邨的现有租户以市价约两至三折购入原居单位。若租户迁出或自然流失,单位将拨作「绿置居」出售,预料每年可收回1,000至2,000伙,以回应置业诉求。

 

当年政府为达至全港七成家庭自置居所的目标,推出租置计划,涉及39个屋邨、约18.37万个单位。截至去年年中,计划已累售出逾14万个单位,是次施政报告便是将余下的4.2万个单位出售。只推4.2万伙而非全港性推行租置计划,既可避免因混合业权而产生的管理问题,减少争议,同时至少四万户受惠,增加政治分数。

 

对於该四万个租户而言,虽然未必有急切住屋问题,但对於今时今日不吃不喝21年才能置业的年代,以市价二至三折、即随时数十万元便可荣升做业主,较绿置居价格还要相宜得多,亦不用受富户政策所限,要「除名」及转移资产以逃避加租或强制交还单位,绝对是置业的终极捷径。

 

不过,细心回想,本港公屋的定位一向是社会安全网,为最基层市民解决基本住屋需要,如要置业致富,理应靠租户自己努力向上流。若然将公屋定位改变,将此公共资源如同赠送予基层,受惠者在楼价暴升时候得以致富,跃身成有产阶级,对於纳税人,尤其是不符合公屋或其他资助房屋申请资格、又要捱贵租的一群中产,又如何交代呢?

 

现今社会,拥有物业与否,已成为贫富的关键,而公屋牵涉大量市民利益及房屋资源,长远甚至会影响小型私楼单位的租、售市场,社会政策理应鼓励市民,尤其青年人向上流动,而非间接推人向下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