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协专论】由水磨石招牌出发 讨论香港设计
日期:2019-10-15两年前曾写关於水磨石招牌。今天重读,原来有另一番领悟。也许设计就像醇酒,愈品尝愈有层次。当时与校友许瀚文——着名中文字体设计师——谈论香港的北魏招牌,向他请教字体北魏的历史。由於大部分的北魏招牌都是以水磨石的工艺制造出来,引发开始研究水磨石招牌的历史。清朝到第二次战争前的广州和上海都被法国占用过,当时的中国泥水技工学习了法国的水磨石拼花艺术,为教堂、银行、领事馆等的地台造拼花,这些拼花讲求对称和工整,而且都经得起一、二百年的风吹雨打。
日本战败后的四、五十年代,大批广州和上海的新移民泥水技工带着水磨石技术南下香港。他们融合了南方传统用木制作的北魏字体招牌,与及由西方带入中国北方的水磨石技术,把两种文化工艺二合为一,成为香港独有的北魏字体水磨石招牌。可以说,如果法国没有租用上海,如果香港不是英国殖民地,如果日本没有侵华,香港是没有这种特别的工艺。以上是两年前对水磨石招牌的描述。当时只专心研究水磨石的历史和工艺。今天细想,其实这些香港独有的设计文化是怎样成为「香港」特色?
在设计学校任教了几年,看见学生都尽力於保育香港传统设计文化,这是很值得鼓励的。我们看见很多用水磨石、纸皮石、深绿色油漆、红白蓝等等作为设计语言的学生作品。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香港独有的花纹和颜色,但好像没有人研究他背后的来由。上次专栏提过,设计有「形」和「意」。纸皮石和红白蓝表面上的花纹是「形」,如果我们没有参透他们背后的「意」,单纯地用这些颜色和花纹套用在现代设计,那麽极其量只是一张包装花纸。在这里,用日本的传统茶室作一个例子。日本对茶室的设计有很多传统上要求,例如榻榻米的大小、水屋、躙口、床之间等等的设计都依足传统的规格。但是在现代的京都,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现代设计的茶室,用上新科技的材料和灯光,却保留着历史流传的空间设定规格。这个就是成功地保留「意」,同时为了现代需要而改进「形」的好设计例子。香港没有很强的设计文化,相信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太着意形态,而忽略了意境。香港讲求效率,所以很容易跌落设计陷阱,一不小心就会盲目地把香港的颜色和花纹直接用在新设计上,而忽略了背后的历史和原因。「保育」香港设计文化是重要,但是甚麽事「育」?这个讨论更加重要。
作者为香港室内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