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户政策」方向正确 力度与执行仍有不足

日期:2025-03-31

香港房委会最新宣布的「四级制」公屋富户政策改革,表面上以「加辣」姿态回应社会对公屋资源滥用的不满,但其设计逻辑与实际效果仍暴露深层次矛盾:既试图强化资源正确分配,又在执行层面妥协於政治现实。

首先政策逻辑看似「辣招」,实则温和。以四人家庭为例,月入达12.4万港元(超额4倍)才被列为「一级富户」,须缴交4.5倍租金。此门槛远高於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2023年约4.2万港元),意味仅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受影响。而且月入12.4万的家庭本已具备迁出能力,公屋租金即使加至1.04万港元(原租金的4.5倍),仍远低於同面积私楼租金(如市区三房单位普遍逾3万港元)。政策实质是「温和驱赶」,而非强制回收资源。

 

再者,受影响住户需连续4年超标才须迁出,且迁出后可保留绿表资格4年,连同4年缓冲期合共8年时间规划住屋安排。此设计虽避免「逼迁」争议,但变相允许富户长期占用公屋福利,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房委会自己也估计仅400户须迁出,相较公屋轮候册近30万宗申请,释放量不足0.2%。若以每年新公屋供应约1.5万个计算,新政策对缩短轮候时间(现为5.3年)几乎毫无作用。

 

另一方面,执行制度性的缺陷仍未解决,收入审查形同虚设。现金出粮、资产转移、家庭分户等规避手段普遍,例如住户可将资产转移至海外或亲友名下,或透过自雇形式隐藏收入,但房委会缺乏有效监管工具,导致「假基层」难以识别。政府虽提及利用AI与大数据清查滥用,但实际执行仍依赖住户自愿申报。技术应用仅限於表面数据比对,未能整合税务、银行、物业登记等跨部门信息,「数位治理」沦为口号。新制对「一级富户」加租,但「超级富户」(超额5倍以上)待遇不变,仍只须迁出则可。此举可能变相鼓励住户将收入控制在略低於5倍门槛(如4.9倍),进一步加剧制度漏洞。

 

若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跳出「小修小补」思维。第一,引入「动态资产审查」与科技监管:整合税务、银行、物业登记数据,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并对高风险住户启动主动稽查。参考新加坡组屋模式,要求住户定期申报全球资产(包括海外物业与投资),违者重罚。第二,缩短迁出缓冲期,将连续超标年限从4年缩至2年,并取消绿表资格保留,迫使富户完全退出资助房屋体系,避免长期占用资源。第三,阶梯式租金与市场接轨:对超标住户实施「浮动租金」,使其租金与同区私楼挂钩(如设定为市场租金的70%),而非简单倍数计算。此举可提高富户留驻成本,促使其自主迁出。

 

总的来说,香港公屋问题的本质是正确资源分配与既得利益结构的对抗。当前政策仍受制於「怕得罪人」的保守思维,仅以技术性调整应对系统性危机。若当局真心追求「上流阶梯」转动,需敢於触动既得利益,例如借监「马斯克式」改革-以数据驱动决策、打破部门壁垒、接受短期舆论反弹。否则,公屋制度将持续沦为「贫富共输」的僵局,既无法保障基层,亦拖累整体住宅市场效率。

各区最新放盘应有尽有

House730搵樓租屋幫到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