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利率博弈战
日期:4小时前
自2025年1月,特朗普第二任期启动以来,其政策组合对美国利率的影响呈现复杂的博弈格局。一方面,关税政策加剧通胀担忧,迫使联储局暂缓降息步伐;另一方面,外交手段压低能源价格,缓解物价压力,同时通过「制造业回流」与弱美元策略,试图为降息创造条件。这种「推高通胀」与「压低物胀」的双向作用,使得利率政策成为特朗普经济议程的关键战场。
特朗普上任后迅速重启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徵10%关税,并威胁对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实施更高税率,此举直接推升进口商品成本。美国智库Third Way分析指出,若全面实施,每个家庭每年食品支出可能会增加185美元,通胀率将会上升3.3%。1月CPI数据超出预期,核心商品与服务价格双双上涨,更强化市场对通胀黏性的担忧。密歇根调查显示,居民1年通胀预期从3.3%飙升至4.3%。在此背景下,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强调「经济数据不支持快速降息」,暗示利率将维持高位更长时间。尽管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联储局降息,甚至威胁撤换鲍威尔,但法律限制与通胀现实使联储局仍然保持政策独立性,暂缓宽松步伐。
为对冲关税的通胀效应,特朗普在外交层面推动能源价格下行。其与普京谈判的俄乌停火协议,有望释放俄罗斯原油重返市场的预期,导致纽约期油单日暴跌2.7%至71.37美元。同时,随着以巴停火,市场预期中东地缘风险降温,也压低油价。能源成本的回落缓解了核心通胀压力,为联储局后续政策转向提供更大空间。然而,俄乌及以巴停火的实质进展仍取决於后续谈判细节,地缘不确定性并未完全消除。
特朗普力推「对等关税」与产业链重塑,试图迫使企业将生产移回美国。此举若成功,可降低进口依赖、改善贸易逆差,长期缓解输入性通胀。但短期内,供应链重构的成本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物价,形成政策目标的内在冲突。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暗示容忍弱美元,以提升出口竞争力。美元指数从109.38回落,离岸人民币回升至7.25附近,部分对冲关税对物价的冲击。弱美元虽有助刺激制造业,却可能加剧进口通胀,迫使联储局在汇率与利率之间权衡。
当前利率走向取决於通胀与经济增长的赛跑。一方面,关税与供应链成本推升物价,联储局需维持鹰派立场;另一方面,能源价格回落与弱美元缓解部分压力,而经济放缓风险(尤其贸易战对全球需求的抑制)可能会迫使联储局转向,市场对此反应分化。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因政策不确定性攀升至4.61%,而金价受避险需求支撑站上2900美元,反映投资者对「停滞性通胀」的担忧。若特朗普能有效平衡关税与外交政策,或可为下半年降息铺路;反之,若通胀再度失控,联储局可能被迫重启加息,加剧经济下行风险。
特朗普的利率博弈本质是一场「风险对冲」:通过外交手段压低能源通胀,换取关税政策的实施空间,藉由制造业回流与弱美元,试图抵消短期成本并重塑经济结构。然而,这种高度政治化的政策组合,使联储局陷入「数据依赖」与「政治干预」的夹缝中。2025年开始的特朗普第二任期已是最后一届,其政策效果将直接影响其政治遗产与共和党的未来选举布局。若中东停火与俄乌和谈落实,或为经济降温争取空间;反之,贸易战升级与能源波动可能使利率长期呈现高位震荡,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的经济分歧。
各区最新放盘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