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蚀让」无必然关系
日期:2022-09-21
近日二手楼蚀让个案涌现,楼市前景未明朗,为不少业主带来心理压力,担心楼价大跌,宁可尽快於低位放售。然而,正如笔者曾经提及,自从2010年政府推出「辣招」压抑楼市后,本地楼价就如被「金钟罩」罩着,再加上贷款买楼,须先通过压力测试,重重的严格管控,令楼市很难会出现「爆煲」的情况。
虽然这两三年间,市场上多了「移民盘」放售,部分在近年才买入的业主急於沽货远走他方,令人产生了移民造成「蚀让潮」的错觉;但笔者认为,这类成交的宗数,并不足以构成「潮流」。
笔者环顾身边决定移民的人,不乏手持几个物业,也有人完全无楼在手。有楼的人,部分或会选择卖楼换取到外国的生活费,但保留物业放租的,亦为数不少。因此,虽然市场有以「移民盘」作招徕,并将这类单位描绘成为「议价容易」的放盘;但其实,这类成交只占二手楼市成交约3%至5%;相反,很多「移民盘」实际上都是持货多年,大赚离场。
真正造成业主要「蚀让」的原因,是疫情导致通关遥遥无期,这对於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均带来重大打击。生意淡薄,不少中小企老板急需现金周转,而部分人亦因为失去工作,无力承担供款,唯有沽楼套现。但正是因为疫情持续,一般人花钱亦较以往审慎,赶套现的业主在无计可施下,唯有进一步割价以求售。
另外,亦有些打算移民,但在近四年楼价处於最高位时购入物业的人,这些人有部分更是用「呼吸PLAN」置业,供楼负担沉重,所以宁可蚀让尽快「斩缆」。
由此可见,「移民」与「蚀让」两者并无必然关系。其实,笔者在地产市场多年,已深明大涨小回属正常现象。楼市现正处於调整期,若不急於套现周转,继续持货总比蚀让为佳,有余力更可考虑趁低吸纳。
俗语有云:「富贵险中求。」2003年爆发SARS、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其时对楼市看淡的大不乏人,但若当年勇於在低位入市,至今物业已升值数倍。所以,与其以讹传讹,倒不如密切留意市况,把握最佳的入市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