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有利有弊

日期:2012-11-12

 

近年本地楼房供应越见紧绌,而投资性质需求亦受热钱带动而增加,加上长期低息环境令回报高於借贷成本,故令楼市供求失衡的情况持续加剧,推高楼价升势,楼价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低位至今累积已升约一倍。单计今年本港楼价累积升约近两成,升速惹人关注,升幅亦高於原有额外印花税率,买家即使持货不足一年仍有利可图,政府被评措施无效,结果政府刚於十月底再次推出被市场形容为辣招。
 
在土地供应方面,政府碍於难以一时三刻增加楼房供应,故是次主力在遏抑需求方面着手。事实上,金融海啸后各国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热钱曾大量涌入本港,2009年底银行体系结余高达3,000亿元,银行水浸推低按息至1厘以下水平,资金涌入楼市,加速楼价升势,楼价於年半内上升达40%,其后银行体系结余虽然回落但一直保持在充裕的水平,自2010年中至今年9月,即使於2010年美国推出QE2,银行体系结余仍然平稳维持在1,500亿元以下水平,期间楼价升势减慢但仍持续上扬。今年9月中QE3出台,金管局随即推出按揭措施图令楼市降温,但楼市仍然亢奋,楼价不断创历史新高,期间资金再次流入,银行体系结余开始升逾1,500亿元水平,这令政府担心市场对楼市的亢奋情绪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楼市泡沫急速涨大,遂出辣招人为地引导部份资金转向,是次措施针对投资者为主,旨在削减他们对楼市的投资意欲,减少市场需求,纾缓楼市因供求失衡导致升势不断的情况。
 
政府新措施当中,除了提高额外印花税(SSD)率至10%至20%及延长适用期至三年外,亦新增一项为楼价15%之买家印花税(BSD),缴纳人士为外地买家及所有本地或外地注册公司的买家;换言之,现时这类买家入市可能需付的税种多达三项,包括一般从价印花税、额外印花税以及买家印花税,除了入市成本大增,抵销海外买家购买港楼的折扣优势外,亦令在港置业的税务责任变得复杂,减低了港楼的吸引力。
 
假设内地买家在港购置一个价值1,000万元之住宅单位,若然并非首套房按揭,按揭成数最高仅达3成,即需预备的基本首期资金高达700万元,另外再需缴付一般印花税及买家印花税高达楼价18.75%,合共187万5千元,倘若买家於一年后出售单位,涉及额外印花税达楼价10%。换言之,该单位价值需於一年后上升超过3成始有利可图。入市成本如此高昂,很自然可打击内地买家的入市意欲。新措施前内地买家在港入市金额占比仍达1成半,单计一手市场更高达3成,可以想象,若措施大幅减少内地买家变相可释放多少供应出来。
 
另一方面,虽然原有的额外印花税令短炒人士消声匿迹,但用家一般仍觉可接受,不过,新措施提高了额外印花税率及延长适用期,即使有需要於一年后或两年后卖楼便得缴付楼价10%高税,所以现时买家入市,心理上就好像必然要守三年捆绑期,三年后才可卖楼,这样将会削弱一些用家的换楼意欲。再者,金融海啸后长达两年时间,本港楼按息率低至1厘以下水平,当年大量业主转按,目前仍然以1厘(H+0.7%)之超低利息供楼,若然现时换楼,新造银行息率便很大可能转为P-3.1% (P:5.25%),实际息率为2.15厘,纵使仍属低息,但借贷成本却已高出115%,结合起来的因素亦减弱换楼意欲。这情况下,一边厢削减需求释放供应,另边厢二手盘源却可能会减少。
 
上文转载自经济日报置业家居楼市讲场专栏

中原按揭经纪 董事总经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