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风再现 对楼价影响并非你所想
日期:2019-10-24移民气氛席卷全城,社交媒体充斥着与移民相关的广告,计划移民的朋友近日总有一个在附近。
提起移民不少人可能会联想起卖楼,认为移民人数愈多,卖楼离场的人亦愈多,这现象对楼价应该是负面因素。不过,若参考上世纪80至90年代香港的移民潮,当时移民潮对楼价的影响并不如传闻中一泻千里。相反,楼价指数在移民潮期间,基本上是大涨小回。
近代的香港移民潮在上世纪80及90年代出现,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的私人住宅单位售价指数显示,在1980年至1997年间,曾出现约四次楼价调整期,当中为期最长及跌幅最大的一次於1981年至1984年间,楼价指数跌逾三成。
然而,此后至1997年楼市出现楼灾前,另外三次於90年代初移民潮中的楼价跌浪,每次跌幅仅介乎4%至12%,持续时间最短为一季,最长亦仅为一年半,余下时间楼市均稳步上扬。
移民潮下楼价大涨小回
今次移民之风再起,对楼价会否造成冲击有两点可注意。其一,上世纪的移民潮集中在中产及中高管理层,不少家住太古城、中半山等传统中产区。他们的移民方式主要是一刀切,孤注一掷卖楼离场。其后,因为外地生活艰难,取得外国护照后又出现回流潮。
借镜於上世纪移民潮,今次计划移民的人学精了,部分人会留后路给自己及家人。持有物业一间起两间止的人,会选择将物业出租,将租金作为异乡的生活费,减低找工作及回流的压力。
至於持有较多物业的投资者,则有机会减持部分物业降风险,这类放盘或会增加楼市供应。
夹心阶层也移民
其二,宜留意上世纪移民的主要为中上阶层,挟大量资金远走西方国家。今次移民潮当然仍有少不是富裕阶层,但亦出现了一批手持数百万元的夹心阶层,这现象从马来西亚及台湾成为炙手可热的移民地点可见一斑,泰国亦是近期新兴的移民心水地。
移民这些地方的入门门槛较欧美为低,物价亦比香港便宜,吸引了一批资金较少的移民新人类。这批移民未必在港持有物业,纵使有亦多为自住楼,收租回报反可支持他们在大马及台湾生活,因此没有卖楼的逼切性,反而保留自住楼,用租金以战养战更合情合理。
综合上世纪移民历史数据,配合这次移民潮的格局分析,移民效应对港楼的冲击,未必如想像中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