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3万住私楼 不如赚1万住公屋 港剧道尽港人悲歌

日期:2019-10-14

近年不论电影或电视剧集,每每提到楼价住屋问题,便很易引起港人共鸣,如近期的电视剧连环爆出金句。

 

「买楼是香港人毕生的梦。」

「今时今日赚3万住私楼,不如赚1万住公屋。」

「公屋才是王道,间隔方正实用,屋苑配套又齐全,不用供楼也不用担心加息失业,每个月九成薪水可以慢慢花,你说是不是很爽。」

「那种纳米楼比监仓还小,买了岂不是贴钱坐监?」

 

上述电视剧对白,句句道尽小市民心声,刺中港人要害。

 

 回看本港楼市升足十多年,楼价、租金早已翻倍,与大众负担能力脱轨,社会对置业住屋的价值观亦愈来愈扭曲。从前公屋是让低下阶层向上流的踏脚石,今天却成为年青一代的人生目标,不少大学生未毕业已排队申请公屋;有打工仔宁愿拒绝加人工,迁就入息申请上限;不知不觉,社交圏子中也认同持有公屋等同「赢在起跑线」。

 

公屋如此受追捧,皆因在百物腾贵的年代,住公屋的成本则奇低。参考房委会的数据,2007至2017年间公屋平均租金只升约五成多,平均约2,100元,但公屋租户的整体收入累增近九成,平均家庭入息约2.26万元,即公屋户的租金支出占与家庭入息比例不足一成。

 

正如剧中所言,交租后尚有九成收入可用作储蓄、旅行。更讽刺是香港的公屋设有最低居住面积标准,有独立厨厕,比不少纳米私楼空间更充裕更人性化。而补地价后则成为稳赚的投资工具,收租回报亦比不少私楼理想。

 

相反,若然不符合资格申请公屋或资助房屋,又不是富二代或有父母协助提供首期,那你的上车道路便崎岖得多。尽管入息及资产条件较好,但「搵得多、驶得多」,甫大学毕业「死悭死抵」不去日本旅行储首期,换来只有百余尺的私人空间,被层楼一绑便绑足十多廿年,「楼奴」半生,却未见得获政策上的关顾及支援,难怪在现今港人心中「公屋才是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