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屋 v.s. 夫婦一屋

日期:2012-06-27

筆者曾出席一個住屋論壇,有一位年青中學教師向我投訴,無法買樓上車。查詢他的收入,竟然是月入二萬元,直接反應是無法接受他的投訴。

 

假設該名教師以月入四成供樓,即每月八千元。以按息2.5%計,供二十年,按七成,可負擔214萬元樓價的房屋。樓價貴似今天,低於二百萬元的二手私人住宅買賣,近三個月每月佔17%,約一千多宗。怎可以說無力買樓呢?

 

事後回想,該名教師還有很多難處沒有道出,首要是欠首期。以樓價二百萬元計,六十萬首期不是幾年內可以積累的。建議他跟父母同住,減輕生活支出,少花費,多積蓄。如果擔心積蓄追不上樓價上升,可以考慮置安心計劃,先租後買,租金抵付首期。

 

有朋友指年青教師心頭高,要買市區樓。我倒不認為,反覺疑惑。一個大學生,月入二萬元;一對大學生夫婦,月入四萬元,根本不需政府資助,便可以上車買樓。投訴無力上車的背後潛台辭;難道是要求一個人買樓,沒有夫婦共同承擔的想法呢?

 

如果年青人都要一人一屋,不是夫婦一屋,房屋的需求便要加倍。房屋需求一下子倍增,土地供應有限,不可能追上。如果不倍增地積比率,唯有倍減居住空間,一人一個太空倉。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劏房,會有18萬公屋輪候市民。到底一人一屋是否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社會資源又是否能夠承擔呢?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