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救港又救亡
日期:2013-01-15本周三梁特首第一份施政報告發表,政府放風指增加房屋供應是施政重點,誓言「寸土必爭大興土木」。彷彿一切皆為建屋,建屋是救港萬靈丹;大舉建屋,百病便除。如果建屋就能醫治施政百病,這個特首位置太容易了。
特區政府為求立竿見影,追求短期成交。正全力將GIC用地,改作住宅用地,希望短期內可以多建房屋。其次是重建市區舊公屋,中期內可以提供較多公營房屋。長期策略是維港以外填海、開發綠化地帶和開發新界東北三個新市鎮。
GIC地改用途,發展密度動輒九倍或十二倍,密度甚高。加上GIC地細少兼零散,可以預見很多「鉛筆樓」出現。公屋重建又要加大地積比率,市區建築密度是否超大呢?西九龍和東九龍勢必形成高樓狹谷,居住環境惡化。
讀者不必憑空想像這些高樓狹谷,去看看西九三小龍;泓景台、昇悅居、宇晴軒就是造船廠改建住宅群。荃灣三小龍;爵悅庭、立坊和樂悠居就是由工廠改建而成。這是高密度建築群,就是董建華八萬五的代表作。強行將工業地改建住宅,務求短期內增加供應。甚致以服務式住宅包裝,掩護過高密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