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銀行盈利來源
日期:2007-12-15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警告,部份香港銀行因涉及次按而導致盈利倒退,甚或見紅。究竟銀行業務之盈利基礎在那裡呢?筆者倒想與網民在此分享。
傳統銀行業務強調吸納平資金(如客戶存款)後,放出貸款,以賺取息差利潤。由於不同風險之貸款(如押匯、按揭、私人貸款及信用咭等)可為銀行帶來不同息差利潤之回報,故在放出貸款業務之同時,小心監控其素質,以減低壞賬支出,一向是傳統銀行所重視之業務環節。
由於叙造貸款必須不斷增加銀行股本,又或在市場取得便宜資金,對分行數目較少或規模較細之銀行而言,未必能如大銀行般長期主力依賴存貸業務以增加(或維持)利潤;再者,在市場開放及激烈競爭下,過往銀行收到高息差利潤之環境況已不復多見。
次按產品導致虧損
另方面,傳統之銀行服務附帶收費(如押匯、匯兌及按揭等手續費)在競爭激烈之環境下亦不斷下調,部份甚或取消。故此,近年銀行界強調必須開發更多非息差收益之業務,當中包括為客戶買賣保險、股票及基金等。為進一步增加盈利,銀行亦會考慮購入不同類別之金融產品作投資,又或將其包裝後再轉售予其他投資者。今次所謂盈利「見紅」,乃指部份銀行之投資因涉及次按產品,日後有機會要為次按做壞帳撥備而導致虧損。
過去數年,銀行界之金融投資業務異常成功,不少員工亦收下天文數字之花紅,如今因業務涉及次按而可能導致投資失利,正好應驗投資學上之“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之講法。
已往香港銀行受利率協議保護,其業務可謂已經封上「蝕本門」,但如今已取消相關協議,各銀行需依賴自己競爭能力在市場求存,故祇要任何一環業務有較大失利,自然有機會令整體業績「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