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潮陸續有來
日期:2008-08-01過去兩星期,運輸工人之工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到目前為止,相關工潮亦告平息,但筆者認為隨著通賬不斷攀新高,不同行業之工潮將有機會繼續衍生,處理得宜與否,就要看相關工人、僱主,所介入之工會及特區政府之取態。
從純經濟學角度看,通賬會導致百物騰貴,利率飆升,商營機構之“要求盈利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簡稱RRR)亦相應提高,其貨品/服務價格自然會調升,故形成所謂“社會一遍加價聲”之現像,但祗要商品/服務在加價後仍賣得出,僱員自然會有人工加。故多年前,打工一族在通賬期每年有雙位數字之加薪幅度,實不足為奇。
過往,公用事業及公營機構在通脹時會先加人工,引發商營機構要追隨。由於過往之通脹多數處於高息期,祗要商營機構能以加價方法,維持取得其RRR,便不吝嗇加人工予僱員,而以往之工潮,主要是相關行業或機構加薪反應較慢,又或加薪幅度不足夠而引發,祗要條件許可(指商營機構能按其RRR繼續經營),一般都能透過加薪解決工潮問題。
工潮未必容易解決
筆者擔心今後之工潮不像過往般容易處理,首先港元與美元掛勾,導致本港利息未必可按自己之經濟環境而加減。商營機構之RRR不易改變,產品/服務既無加價標準,且加價後亦未必容易為顧客接受,產品/服務可能賣不出,故以加人工去解決工潮之條件,未必容易?到。
與此同時,工會為求得到會員支持,在勞資糾紛出現時,都會傾向為員工搞工潮,俾肯定其存在之價值,這不利薪金應透過市場自行調整之發展。君不見「最低工資」即使被經濟學家認為不可取,但最近亦敵不過“市民大眾”及各政黨之訴求,需重新檢視其事。
此外,今日之傳媒容易對個別事件煲大,很多時把小小之“勞資糾紛”描述成工潮,多少亦造成推波助瀾之效果。
在在因素連結下來,令筆者擔心日後出現大型工潮時,將不容易解決,特區政府應多加留意,切勿讓其不斷蔓延,禍及本港經濟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