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應為注重儀式而花費
日期:2009-05-08剛收到浸會大學學生會其中一屬會來函,多謝筆者出席其幹事會之就職典禮 。函件屬標準格式,一點也沒有對個別接收者之特殊情感,但仍算是個禮貌跟進。
筆者已是第二次出席類似之就職典禮,對上一次在科大,由於邀請者乃筆者就讀中學之校友,故亦答允在典禮上講些鼓勵說話。今年則擔任“純觀禮”之嘉賓,反而有條件看清楚相關活動之意義。
綜合出席兩次就職典禮觀察所得,筆者想向參與活動之大學生進言幾句。
典禮儀式十足
由於出席典禮之就職幹事及參與同學,大多數穿上全套黑色西服,令同學們看似年紀大了、莊重了,且典禮氣氛凝重,並全程選用英語進行(但典禮前後之交流則回歸母語),相信所有參與者都感到置身於一群深受西方高等教育之「精英」中。
對初次進階大學教育之年青人而言,有機會感受一個莊嚴之就職典禮本無壞事。可是,參與同學們似乎過於注重(甚或“享受”)形式,而忽略了不少重要之東西。
同學自己交談較多
首先,參與之同學們似乎比較喜歡與相熟之同學及朋友交流拍照,多過找緊機會與嘉賓及不相識者對話。部份同學與嘉賓需有初步溝通,但只限於交換名片,筆者感覺不到他們有興趣及能力,用說話和誠意留著大家繼續對話之興趣,更遑論要求同學們做到令所有出席客人“賓至如歸”。
主辦單位請了十多位“純觀禮”之嘉賓,他們之角色只在典禮前後與同學聊聊天,並上台領紀念品拍照,根本對同學及相關屬會的瞭解及認識不會深,試問他們出席如斯典禮意義何在呢?
應考慮減省使費
據筆者觀察及查詢所得,典禮上一個連酒水飲品及西點之包場,相信使費亦要數萬元,據悉校方是有津貼的。去年同期經濟未轉差,花點錢保留些傳統活動尚可接受,但目前香港正處於金融海嘯當中,不少公司已大量節省開支,而各大學亦面臨削支壓力,同學們(或校方)不但沒有因時制宜,取消就職典禮之使費,反而增加支出,加請了三人樂隊現場演奏,實在不應該!
從另角度看,舉辦一個無需費用之就職典禮,將省下之包場費、演奏費及同學訂造西服等費用,用作汶川賑災,又或捐予社會上有需要之貧窮人士,不是更有意義嗎?
可向前輩多學習
執筆之時,五四剛過,回想當年大學生們能做到憂國憂民,為理想犧牲。即使在近些年代,本地大學生之師兄師姐們,亦曾義無反顧,投身學運,參與保衛釣魚台、反貪污捉葛柏及金禧事件……等活動。
相對而言,即使今天之大學生,穿上全套西服,依足儀式,用英語宣誓進行一個小小學生會屬會之幹事就職典禮,意義上仍算是「小兒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