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房屋用地供應
日期:2012-08-27在過去幾年,本港樓價飊升,市場普遍認為由於土地供應長期不足所致。上屆特區政府己經開展一系列優化現行的土地供應策略,包括主動定期賣地、加快推出市區重建及地鐵上蓋物業發展項目招標等等。 新的特區政府更提議重整政府架構方案,在土地供應政策上,建議將「地政、建築及規劃」合而為一,減少各部門之間的自相矛盾,避免土地資源浪費,務求更有效率地應付市場對房屋的需求。 但由於方案未能趕及上屆立法會議決,所以有關建議仍未落實及啓動。
日前聽見電子傳媒報導,經調查所得,政府在市區內有大量土地被長期閒置,包括一些荒廢的政府建築物、學校及社區設施用地等,總佔地約有幾千公頃。 如果特區政府能透過有效的跨部門協調,盡早釋放這些用地以作房屋發展,起碼可為市場帶來一個正面訊息,房屋供應將不會出現斷層,不斷攀升的樓價可得以舒緩。 但是,政府往往都是「捨易取難」和「議而不決」,總是不能對症下藥。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曾提出「六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包括:(一) 更改土地用途、(二) 重建、(三) 收地、(四) 維港以外填海、(五) 發展岩洞和(六) 重用前石礦場。 上述各項政策,筆者相信普羅大眾都不會反對,問題是「幾時做、如何做、能否做」而已。 以更改土地用途為例,這包括透過相關分區計劃大綱圖 (Outline Zoning Plans) 進行修訂,將一些由於經濟轉型而令需求下降的工業用地,改作為非工業或住宅用地。 但此舉涉及地契用途修改而需補地價,通常政府與業主或發展商意見嚴重分歧,往往商討經年而未能達成協議,故此對增加房屋供應幫助存疑。 其實政府應該檢討現行修改地契及補地價程序,包括增加人手,加快審批及談判時間,並研究將個案部份資料如補地價金額公開的可行性,令市場透明度增加,從而令這方案提高成效。
另外,曾司長亦提到正探討維港以外填海,將一些荒廢的「綠化地帶」的土地轉作住宅用途,及調整現時市區「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規劃等,以求增加房屋土地供應。 但是,當政府將有關計劃進行公眾諮詢時,通常都遇到大小不同的社會團體反對,如保育、環保、人權、利益受損者或不同政見組織等,他們都以各自所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抗衡政府的計劃,從而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近年政府亦邀請市建局透過收地重建,及以「先導計劃」形式重建工廈,務求地盡其用及在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計劃將市區擠迫的居住環境可得以改善。 但是收地重建會涉及收購價和賠償安置等繁瑣問題,並不可能於短時間內完成。 另一方面,亦有些學者曾建議放寬市區容積率 (Plot Ratio) 的限制,令土地發展空間提高,但此舉卻引來民間組織對「屏風樓」的關注和反對。
總言而之,增加房屋用地供應其實有許多途徑,只在乎於政府能否果斷及堅持。
作者為中原測量師行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