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倒模式屋苑面貌 原來有段故……
日期:2019-12-19每次踏入將軍澳,會否有一點迷失的感覺?每條街、每條路,彷彿轉角又是同一個面貌,不論是調景嶺、將軍澳、坑口、寶琳,港鐵站上離不開是一座座如蛋糕的巨型基座商場,上面插著如蠟燭的摩天住宅大樓,密度奇高,儼如倒模。
有別於一般舊區如油尖旺或港島,每三至四幢物業便是一個街口,主幹道兩邊是四通八達的橫街窄巷。將軍澳作為九十年代的新市鎮,規劃截然不同,既沒有橫街窄巷,一個門牌佔地之大,單是繞圈行一轉也要十五、二十分鐘。
原因先要追溯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港英政府需要拓展新界及新市鎮,故向農民徵地,並生出「土地期權制度」,當中的換地權益書分有Letter A和Letter B,即在發展藍圖內的一呎屋地換藍圖外一呎屋地,又或是五呎農地換一呎屋地,後者廣為農民所選用。
由於Letter B可以轉讓,各大發展商睇中商機大量向農民收集Letter B,在土地交易中如當現金使用,也可優先參加新界土地拍賣。及至八十年代初,中英政府展開香港前途談判,中方並不承認港英政府發行的換地權益書,故1983年起港英政府宣布不再發行,同時權益書持有人需趕及於97回歸前行使換地權,為趕尾班車,發展商遂大量行使Letter B,將軍澳佔近八成用地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故此,將軍澳區被切割成多個面積逾百萬平方呎的地盤,每個由單一發展商持有發展,地積比高達八、九倍,造就了今天的大型屋苑如新都城、東港城、將軍澳廣場等倒模式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