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供應 杯水車薪宜優化

日期:2018-10-27

 行政長官上周發佈2018年度施政報告,較受注目的是房屋及土地政策,當中比較多爭議的相信是透過填海發展東大嶼山的計劃。不過無論爭議如何,我們不難理解現屆政府就房屋及土地政策的大方向,就是透過不斷增加供應公營房屋,遂步將公私營房屋比例增加至七成,讓普遍市民有可負擔的房屋選擇。


短暫紓緩公屆輪侯問題

到了今時今日,政府亦有意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以應付公屋長時間輪候的問題。

不過與八十年代不同,這類過渡性房屋不再由房委會主導,而是透過運房局與民間社福團體促成。

以筆者的經驗所觀察,社區上實際上對過渡房屋有很大需求,這些人士在末有公屋分配前,只可以選擇環境惡劣、甚至有安全風險的居所。而另一方面,市場上有不少業主因各樣原因,把物業丟空浪費。所以由政府及社福團體帶頭為有需要租客及業主作配對,提供合適及安全的過渡房屋,對輪候房屋的問題有一定的幫助,類似的計劃比較成功的有「光房」計劃。


但以目前進度來看,政府這個計劃暫時只提供了153個單位,如果和公屋輪候冊的20多萬申請相比,這個計劃目前只是杯水車薪。相信問題由於現階段過渡房屋計劃只由社福團體負責,這些計劃往往需要一定人手及資源管理,例如要確保物業附合法例安全要求、業主與租客的租賃問題、以致物業大小維修保養,均需要專業知識及人手配合。如果政府希望真正解決住屋問題,真的需要仔細研究如何落實執行。
 

作者為中原測量師行租務管理部高級經理 潘志業先生

www.facebook.com/centalinesurveyors/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