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也需要規劃
日期:2019-11-14
最近看了一個新聞節目,訪問對象為現任市建局行政總監,而內容主要針對現時市區重建的政策及方向。
本人因為工作需要,都會對市區重建局的項目特別留意。在約十多年前,市建局收購的項目多數都是零零散散的,舉列可能會在某街道上收購多個街號的舊樓,而同時又在同區附近收購另一個非連接的項目。該時候,除了觀塘的裕民坊項目屬較大型外,其餘的收購項目之地盤面積多數為五千呎至一萬呎左右,但由於各個項目都是非相連且是獨立的,故無法一併重建發展,以致單幢式的市建局發展項目重覆在同區附近或一街之隔內出現,規劃比較欠缺組織。
其時,本人心中已經有個疑惑,這些單幢式重建項目臨立的舊區裏,其實穿插着很多約十層樓高或逾四十年樓齡的舊樓。縱使這些舊樓之重建潛質可能比較低,但在十年後或二十年後總有重建的需要,難道到時候再建單幢物業,那整個城市與石屎森林有何分別?況且,市區重建局作為舊樓重建中最有權力的機關,它的收購模式應該比其他私人發展商更加全面,更加應有長遠的規劃。
新收購方針 強調規劃主導
最近幾年,市建局的收購方針確實起了轉變,強調「規劃主導」及「小區發展」,意思是指透過重新規劃,逐一收購舊樓以發展新的小區,並藉此解決舊區當中的交通、綠化地帶不足的問題。以近幾年市建局於土瓜灣榮光街及庇利街一帶之收購項目為例,涉及共七個相連的項目,而地盤面積共約二十三萬呎,這麼具規模的收購實屬市場罕有。
收購規模越大,重建項目的可塑性越高,則在重新規劃或設計上較具彈性。事實上,市建局已宣佈在土瓜灣項目內,將重新規劃道路及優化交通網絡,並將興建大型地下停車場,以騰出更多地面空間作綠化或休憩之用。重建地盤面積較大,另一好處是日後建成項目之住宅實用率將相對地較高,至少屋苑內的一些康樂設施可以共用,避免重覆建造,浪費有限的樓面面積。
當然,當收購規模提高之同時,收購的難度亦同樣提高,而最明顯就是反映在收購時間上。以往一般項目由收購至拆樓,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當收購規模變得龐大,花上的時間可能不止幾倍,由收購至拆樓需要逾六年時間一點也不出奇。
市區土地供應緊張但卻需求大,舊樓重建可說是其中唯一出路,而可以具規劃性地進行收購的,相信只有市區重建局。本人從事物業估價及舊樓聯售,曾視察不少樓宇質素欠佳或環境惡劣的舊樓,故本人深深明白市區更新或重建之重要性,亦同時期待市區有更多大型重建項目。
作者為中原測量師行專業估價部高級經理吳庭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