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有利有弊

日期:2012-11-12

 

近年本地樓房供應越見緊絀,而投資性質需求亦受熱錢帶動而增加,加上長期低息環境令回報高於借貸成本,故令樓市供求失衡的情況持續加劇,推高樓價升勢,樓價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低位至今累積已升約一倍。單計今年本港樓價累積升約近兩成,升速惹人關注,升幅亦高於原有額外印花稅率,買家即使持貨不足一年仍有利可圖,政府被評措施無效,結果政府剛於十月底再次推出被市場形容為辣招。
 
在土地供應方面,政府礙於難以一時三刻增加樓房供應,故是次主力在遏抑需求方面着手。事實上,金融海嘯後各國推出寬鬆貨幣政策,熱錢曾大量湧入本港,2009年底銀行體系結餘高達3,000億元,銀行水浸推低按息至1厘以下水平,資金湧入樓市,加速樓價升勢,樓價於年半內上升達40%,其後銀行體系結餘雖然回落但一直保持在充裕的水平,自2010年中至今年9月,即使於2010年美國推出QE2,銀行體系結餘仍然平穩維持在1,500億元以下水平,期間樓價升勢減慢但仍持續上揚。今年9月中QE3出台,金管局隨即推出按揭措施圖令樓市降溫,但樓市仍然亢奮,樓價不斷創歷史新高,期間資金再次流入,銀行體系結餘開始升逾1,500億元水平,這令政府擔心市場對樓市的亢奮情緒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導致樓市泡沫急速漲大,遂出辣招人為地引導部份資金轉向,是次措施針對投資者為主,旨在削減他們對樓市的投資意欲,減少市場需求,紓緩樓市因供求失衡導致升勢不斷的情況。
 
政府新措施當中,除了提高額外印花稅(SSD)率至10%至20%及延長適用期至三年外,亦新增一項為樓價15%之買家印花稅(BSD),繳納人士為外地買家及所有本地或外地註冊公司的買家;換言之,現時這類買家入市可能需付的稅種多達三項,包括一般從價印花稅、額外印花稅以及買家印花稅,除了入市成本大增,抵銷海外買家購買港樓的折扣優勢外,亦令在港置業的稅務責任變得複雜,減低了港樓的吸引力。
 
假設內地買家在港購置一個價值1,000萬元之住宅單位,若然並非首套房按揭,按揭成數最高僅達3成,即需預備的基本首期資金高達700萬元,另外再需繳付一般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高達樓價18.75%,合共187萬5千元,倘若買家於一年後出售單位,涉及額外印花稅達樓價10%。換言之,該單位價值需於一年後上升超過3成始有利可圖。入市成本如此高昂,很自然可打擊內地買家的入市意欲。新措施前內地買家在港入市金額佔比仍達1成半,單計一手市場更高達3成,可以想象,若措施大幅減少內地買家變相可釋放多少供應出來。
 
另一方面,雖然原有的額外印花稅令短炒人士消聲匿跡,但用家一般仍覺可接受,不過,新措施提高了額外印花稅率及延長適用期,即使有需要於一年後或兩年後賣樓便得繳付樓價10%高稅,所以現時買家入市,心理上就好像必然要守三年綑綁期,三年後才可賣樓,這樣將會削弱一些用家的換樓意欲。再者,金融海嘯後長達兩年時間,本港樓按息率低至1厘以下水平,當年大量業主轉按,目前仍然以1厘(H+0.7%)之超低利息供樓,若然現時換樓,新造銀行息率便很大可能轉為P-3.1% (P:5.25%),實際息率為2.15厘,縱使仍屬低息,但借貸成本卻已高出115%,結合起來的因素亦減弱換樓意欲。這情況下,一邊廂削減需求釋放供應,另邊廂二手盤源卻可能會減少。
 
上文轉載自經濟日報置業家居樓市講場專欄

中原按揭經紀 董事總經理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