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對兩次加息周期
日期:2017-10-19
港美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息率基本上需跟隨美息走勢,但事實上,兩地息率調整步伐及幅度卻未必需要一致,銀行一般會再視乎自身資金成本及充裕狀況等再作決定,當中受港美息差、銀行同業拆息水平、銀行體系結餘水平等因素影響。筆者嘗試將是次加息周期對比上一次加息周期,發現兩次加息周期在不同經濟因素下步伐大有不同。
美國對上一次加息周期始於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加息步伐頻密,約兩年加息期內加息共17次,加幅每次0.25厘,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1厘升至5.25厘,累計加幅4.25厘。這次加息周期主要是防止經濟過熱,而期內通脹率平均達3%。香港並沒有在2004年6月同步跟隨美息上調,當時1個月期拆息(HIBOR)僅在0.15厘超低水平,銀行體系結餘約達350億元,雖然數字是大幅低於現時水平,但已構成銀行水浸。其後拆息逐步回升,同年9月下旬1個月拆息升至約1厘,銀行稍為將最優惠利率(P)上調0.125厘;但很快又基於拆息回落於11月將P減回0.125厘,P還原至5厘不變。
香港實質於2005年3月才正式進入加息周期,較美國延遲了9個月時間,當時銀行體系結餘降至44億元水平,1個月拆息升至2.2厘,導致H與P息差收窄至不足3厘,銀行逐步跟隨美息上調P,但卻並非完全同步,偶而追回加息,加幅由0.25厘擴至0.5厘,偶而卻未有跟隨。由於個別大銀行與中小型銀行加P步伐不一,自2005年起本港便出現了大細兩個P。香港的加息周期約達一年,截至2006年3月底,本地銀行加息共9至10次,加幅達3厘至3.25厘,少於美息加幅及次數,銀行最優惠利率(P)由5厘升至分別為8厘及8.25厘。加息無疑是會直接增加供樓成本,影響入市及換樓意欲,但事實上加息並非必然打擊樓市,當中亦視乎經濟及市場因素。在對上一次加息周期,一年間的加幅雖達3厘之多,但樓價沒有下跌,大致橫行及窄幅向上,主要原因是香港當年正值沙士後步出通縮,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增強,失業率回落,通脹率逐漸回升至2%水平,計及通脹因素之實質息率加幅便等如沒有3厘之多,從而抵銷了加息負面因素。
比對現時的加息周期,美國於2015年底啟動加息,但之後相隔一年即2016年底才再重啟加息,而今年暫分別於3月及6月加息,假設按照美國預期於年底前可再加息1次,即兩年間合共加息5次,累計加幅料為1.25厘,這個加息步伐比對上一次加息周期確實是相當緩慢。再者,對上一次加息周期,美息由1厘起步上調,但這次則由0至0.25厘起步回升,即使年底再加息,美息亦只是在1.25厘至1.5厘水平。事實上,美國這次加息周期之經濟環境大不同,金融海嘯後美國採用史無前例之寬鬆貨幣政策,息率多年降至異常低水平,故此美國需要在經濟復蘇穩步後進行利率正常化,以防範息率長期過低之後遺症。美國迄今通脹率仍未達致2%目標水平,故此與上一次加息周期主力對抗通脹壓力有所不同。
至於本港,至今未有跟隨美息上調最優惠利率(P),本地銀行體系結餘持續處於過千億元高度充裕水平,此乃海嘯前從未出現之現象,銀行同業拆息持續低企,故此香港銀行未有跟隨加息之需要。上期提及最近金管局增發外匯基金票據以抽走市場資金,故拆息曾經上升,銀行結餘亦開始減少,但暫時與加息條件仍有距離。未來當港美息差進一步收窄,以及拆息回升至一定水平,P始終會出現上調;但可以預料的是,是次加息周期比對上一次來得溫和緩慢。
上文轉載自經濟日報置業家居樓市講場專欄
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王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