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了樓價升 幫不了未置業者

日期:2013-09-25

西半山「蔚然」飽覽維港景色,其特色戶近月連售兩間,圖為筆者與地產界友好李簡鳳玲女士一同到現場細味項目特色。

 

 

近日屢屢錄得減價成交個案,減價幅度由四、五十萬至過百萬元不等,但實際成交指數卻只是輕微下滑幾個點子,反映整體成交價格未見大跌;不過屋苑成交氣氛是明顯低落,樓價下跌幅度相對較大,達3% -5%承如政府房屋和財經界官員所期望,亦確認房屋政策「辣招」有效地控制了樓價升勢,但卻未能做到樓價跌至未置業者能夠負擔的水平。

 

業界人士不禁心存疑問,究竟樓價要到那個位置才是香港市民可以負擔?對於這個大前題,政府官員或市場分析員似乎從沒有明確說明。國內對房屋市場其中一項調控策略便是在批準售樓文件時,向開發商指明目標售價,作出價格指引,未知梁特首政府會否作為借鏡參考,從而達到樓價下跌目標呢?

 

香港物業市場一向自由交易,價格隨市場調節,想置業而未能上車者非全部皆是低收入家庭,不少是專業職業的夫婦和中高收入人士,未能上車有各種因素,不少是不願意隨市場價格出價,永遠期待有平價優質貨可買,可惜市場不會有不合常理價格的優質貨,所以此類想置業者便久久未能上車,等到經濟危難時機引致樓價急跌時刻,他們往往比別人更恐慌,雖然有足夠資金入市,卻又不敢在危難時上車,導致市場上常常有一定數量的未上車人士大聲疾呼樓價昂貴,貴到他們買不起,政府應如何幫助這批人士確實是一個難題。

 

至於樓價不能升,交投大跌一半,何以不見大跌價?短期內,二手市場是不可能見到大跌的,業主因為受制多多,欠缺自由靈活度,所以不賣也不買,過去因為沒有太多資產審查管制,買賣交易不必被徵收重稅,可以隨意放售;即使做錯時機決定,也可以即時入市以望彌補損失,有輸有贏,自我承擔,令市場得以流轉,有充足放盤量供置業者選擇。現今業主己被「辣招」緊緊箍死,市場貨源流動少、上車置業者選擇少,只有發展商開盤的地區才有貨買,欠缺了全面的社區篩選,如果「辣招」不調整,相信未來日子都是發展商吸金機會,二手業主根本沒有競爭自由可言。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