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變為政策市 投資者思維必須變
日期:2016-11-16因應政府最新所調升住宅印花稅的政策,長實特意為「君柏」的部份買家提供全新的「代繳成交金額15%從價印花稅」優惠,並於本周生效,屆時可再觀察市場反應。圖為長實地產投資董事黃思聰(右四)及營業經理楊桂玲(左四),親臨中原地產主管會確認中原於項目創造鎖售成績,勇奪銷售總冠軍。
政府對樓市的干預政策以「需求管理」為主導,所以每逢樓價上升至一定水平便會再次推出打擊樓市措施,打從2009年10月金管局首次收緊按揭至2015年,期間已經宣佈7次收緊按揭指引,一眾換樓客難以轉身,在置業時資金周轉困難。除此之外,這數年間政府加添各種稅項限制,包括「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從價印花稅」,加重置業及賣樓成本。
政府每次看到樓價上升便出手,根本未有仔細看實際交投量是否超過正常水平,扼殺了自由市場的活動量,在2010年前正常每月交投量約8,000宗至10,000宗,而作為樓價指標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才徘徊在100點左右;反而當政府於2012年採取「辣招」揭迎樓市後,按月成交量大幅下跌至5,000宗至6,500宗,接著金管局第四次收緊按揭後,交投量下跌至每月3,500宗至5,000宗的低迷階段。
樓價在多項措施重壓下,經歷了7個月的調整期,樓價跌幅約6%至7%;然而,市民購買力已累積了一段時間,亦有各種外圍經濟刺激,資金仍然投入物業市場,樓價又重拾升軌。打壓措施一直未有放緩,資金尋找不到更好投資回報時,便繼續入市,政府越是以「辣招」阻礙物業交易,樓價反而升,CCL亦衝破140點,可見「辣招」不能阻止資金購買物業,只是阻止了交投的熱度。觀察過去7年的事實及數據顯示,交易越困難,資金入市後便不輕易轉出,導致市場流通量及供應減少,樓價上升不跌。
2015年年底,香港零售業在國內打貪行動影響下,生意大幅下跌,加上整體旅遊業不濟,牽連的產業氣氛蕭條,樓價下跌約一成,成交宗數較「沙士」時期還要低。可是,本年中英國出其不意脫歐後,國際資金再次湧入香港;隨後人民幣貶值,更加快人民幣高速走資,本港樓市才回復動力。當置業者剛有信心入市時,政府又再出重手打擊買家入市信心,又是僅以「需求管理」作招牌解釋,反映香港樓市已非自由經濟活動體糸,乃是政府高度干預的環節。不過已有發展商「見招拆招」,長實特意為旗下「君柏」的部份買家提供全新的「代繳成交金額15%從價印花稅」優惠,究竟投資者如何看待政府的管理信念及發展商的抗辣策略,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