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風再現 對樓價影響並非你所想
日期:2019-10-24移民氣氛席捲全城,社交媒體充斥著與移民相關的廣告,計劃移民的朋友近日總有一個在附近。
提起移民不少人可能會聯想起賣樓,認為移民人數愈多,賣樓離場的人亦愈多,這現象對樓價應該是負面因素。不過,若參考上世紀80至90年代香港的移民潮,當時移民潮對樓價的影響並不如傳聞中一瀉千里。相反,樓價指數在移民潮期間,基本上是大漲小回。
近代的香港移民潮在上世紀80及90年代出現,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單位售價指數顯示,在1980年至1997年間,曾出現約四次樓價調整期,當中為期最長及跌幅最大的一次於1981年至1984年間,樓價指數跌逾三成。
然而,此後至1997年樓市出現樓災前,另外三次於90年代初移民潮中的樓價跌浪,每次跌幅僅介乎4%至12%,持續時間最短為一季,最長亦僅為一年半,餘下時間樓市均穩步上揚。
移民潮下樓價大漲小回
今次移民之風再起,對樓價會否造成衝擊有兩點可注意。其一,上世紀的移民潮集中在中產及中高管理層,不少家住太古城、中半山等傳統中產區。他們的移民方式主要是一刀切,孤注一擲賣樓離場。其後,因為外地生活艱難,取得外國護照後又出現回流潮。
借鏡於上世紀移民潮,今次計劃移民的人學精了,部分人會留後路給自己及家人。持有物業一間起兩間止的人,會選擇將物業出租,將租金作為異鄉的生活費,減低找工作及回流的壓力。
至於持有較多物業的投資者,則有機會減持部分物業降風險,這類放盤或會增加樓市供應。
夾心階層也移民
其二,宜留意上世紀移民的主要為中上階層,挾大量資金遠走西方國家。今次移民潮當然仍有少不是富裕階層,但亦出現了一批手持數百萬元的夾心階層,這現象從馬來西亞及台灣成為炙手可熱的移民地點可見一斑,泰國亦是近期新興的移民心水地。
移民這些地方的入門門檻較歐美為低,物價亦比香港便宜,吸引了一批資金較少的移民新人類。這批移民未必在港持有物業,縱使有亦多為自住樓,收租回報反可支持他們在大馬及台灣生活,因此沒有賣樓的逼切性,反而保留自住樓,用租金以戰養戰更合情合理。
綜合上世紀移民歷史數據,配合這次移民潮的格局分析,移民效應對港樓的衝擊,未必如想像中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