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3萬住私樓 不如賺1萬住公屋 港劇道盡港人悲歌

日期:2019-10-14

近年不論電影或電視劇集,每每提到樓價住屋問題,便很易引起港人共鳴,如近期的電視劇連環爆出金句。

 

「買樓是香港人畢生的夢。」

「今時今日賺3萬住私樓,不如賺1萬住公屋。」

「公屋才是王道,間隔方正實用,屋苑配套又齊全,不用供樓也不用擔心加息失業,每個月九成薪水可以慢慢花,你說是不是很爽。」

「那種納米樓比監倉還小,買了豈不是貼錢坐監?」

 

上述電視劇對白,句句道盡小市民心聲,刺中港人要害。

 

 回看本港樓市升足十多年,樓價、租金早已翻倍,與大眾負擔能力脫軌,社會對置業住屋的價值觀亦愈來愈扭曲。從前公屋是讓低下階層向上流的踏腳石,今天卻成為年青一代的人生目標,不少大學生未畢業已排隊申請公屋;有打工仔寧願拒絕加人工,遷就入息申請上限;不知不覺,社交圏子中也認同持有公屋等同「贏在起跑線」。

 

公屋如此受追捧,皆因在百物騰貴的年代,住公屋的成本則奇低。參考房委會的數據,2007至2017年間公屋平均租金只升約五成多,平均約2,100元,但公屋租戶的整體收入累增近九成,平均家庭入息約2.26萬元,即公屋戶的租金支出佔與家庭入息比例不足一成。

 

正如劇中所言,交租後尚有九成收入可用作儲蓄、旅行。更諷刺是香港的公屋設有最低居住面積標準,有獨立廚廁,比不少納米私樓空間更充裕更人性化。而補地價後則成為穩賺的投資工具,收租回報亦比不少私樓理想。

 

相反,若然不符合資格申請公屋或資助房屋,又不是富二代或有父母協助提供首期,那你的上車道路便崎嶇得多。儘管入息及資產條件較好,但「搵得多、駛得多」,甫大學畢業「死慳死抵」不去日本旅行儲首期,換來只有百餘呎的私人空間,被層樓一綁便綁足十多廿年,「樓奴」半生,卻未見得獲政策上的關顧及支援,難怪在現今港人心中「公屋才是王道」。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