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應短缺 屬意料中事
日期:2017-07-07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日前稱,政府在過去5年房屋追滯後,供應又遇到阻力,事倍功半。早在2014年8月,筆者經已指出政府會在物色土地上,遇上很多困難,達標成疑。
張炳良指出,過去5年政府在房屋方面「追滯後」,房委會在供應房屋項目時遇到大大小小阻力,最終事倍功半。過去在私樓市場方面,推出多輪需求管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果。但全球低息和信貸寬鬆,本港樓市仍然熾熱、亢奮,泡沫風險增加。市民購買力與樓價脫節,今年首季的置業負擔比率相當高。他提出,樓價預期日趨非理性,感到擔憂,提醒買家小心樓價和利率風險。
過去幾年,政府對社會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有如石地堂鬥鐵掃把,或者火星撞地球,硬撼硬的方式,雖可處於不敗之地,但只會兩敗俱傷,根本不會得出好結果,一定會有某程度上出現磨損或決裂。即使任何一方勝出,都是慘勝,沒有「一齊贏」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對年青人態度太強硬,只會引致壓力愈大反抗愈大,他們在阻止政府爭取地皮之時,極力反對,政府取得土地會吃力及浪費時間,拖慢了房屋供應。期望新政府上場,會懂得使用懷柔策略,或許可改善成果。筆者早2014年8月21日「看穿供應不足底牌 刺激買樓意欲」文章中,經已指出政府覓地寸步難行。
梁振英主政時的特區政府,無止境地增加各種印花稅及收緊銀行按揭,不斷加高置業堤圍,並非長遠辦法,只會令想置業的人士,望樓興歎。與特區政府一直以來想更多人成功置業的原則相違背。
增加印花稅及收緊按揭以來,本港樓價不斷創出新高,證明這些藥物經已服食了多年,劑量不斷加大,但得出的結果是全無效用。幫不到首置人士買樓,甚至攔阻他們「上車」,政策倒行逆施,只會引致社會更多怨氣。新政府上台之後,不宜再動軋使用印花稅這些舊藥,理由是絕無效用之外,更使到二手樓樓宇供應量大大減低,損害到樓市的成交量,又幫不到市民置業。
新政府應該研究認真解決到置業需求的策略,並非阻人「上車」就當作解決了居住問題。
新政府最好擺出親和態度與市民洽商,從而令土地釋放出來,有助政府起到公營及私營房屋。既然試過硬功不行,就要改用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