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嶼填海起屋 爭拗不絕
日期:2018-11-02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她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斥資4、5,000億元在東大嶼填海1,700公頃建設人工島起屋,惹來社會巨大反響。計劃雖好,筆者預期將來有許多爭拗,發展過程荊棘滿途,建屋速度成疑。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建議在東大嶼山對出中部水域興建面積達1,700公頃的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 萬個住宅單位,提供予70 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住宅單位可在2032 年入伙。規模之大,比較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在土地大辯論開始時所指出,長遠本港仍缺少最少1,200公頃土地面積還要多。
林鄭月娥表示,考慮規劃、公私營房屋比例、交通配套、發展時間表及港鐵公司參與等因素。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作分階段填海,建造多個人工島。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有助滿足長遠的房屋、經濟及就業需要,配合香港整體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可運用新增的土地儲備,將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有利落實舊區重建,改善居住環境,達致更均衡的全港空間發展佈局。
東大嶼填海計劃引起社會激烈討論,她指出,如果今天不做「明日大嶼」會愧對下一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一個活動後表示,《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透過填海解決土地供應緊絀問題,發展局未仔細預算開支,但他形容項目會「使好多錢」。
陳茂波說,本港財政非常健康,儲備過1萬億元,填海項目無可避免動用一部份的財政儲備,但亦可以考慮透過發債集資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認為初步看填海1,700公頃可行,填海工程涉及15至20年,每年幾百億元開支,政府是有能力付出。並最快明年首季申請為「明日大嶼」研究撥款。
但在及後的週日,有數千名示威者由銅鑼灣遊行至政府總部,部份市民指「明日大嶼」計劃是大白象工程,影響海洋生態,又浪費金錢甚至要求撤回計劃。筆者所見,近年來本港面對房屋緊張問題愈趨嚴重,但政府要爭取土地發展卻出現非常巨大的阻力,土地供應陷於僵局,難怪有人形容政府物色建屋土「地粒粒皆辛苦」。以人工島填海建屋,預料前路險阻,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