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公屋的綠表資格人士,現時機制是可以在免入息及資產審查下,購置居屋或綠置居後大賺一筆,更可手持貴重物業亦不違反法例。
現時房委會提供的資助房屋中,除居屋外,綠表人士可申請買入綠置居及租置計劃單位,免審查之餘,成功買入資助房屋機會更是比白表買家大得多,可謂擁有買資助房屋的「私家路」。加上免壓測及僅需5%首期入場,比起一般私樓需壓力測試,或白表客需要10%首期,都更為寬鬆。
至於抽不到一手居屋的綠表客,一般都會回流二手市場,因為不用資產審查,這批二手居屋買家承接力強,亦推高二手居屋造價。而一手折扣率更高的綠置居,賺幅甚至比居屋更可觀,如首個綠置居新蒲崗景泰苑,不少二手成交價可於兩、三年炒高1倍。
如2019年時,新蒲崗景泰苑一房以380萬元於居二市場成交,以業主2017年7月168.1萬元買入價計算,樓價兩年炒高1倍。扣除SSD後帳面仍賺145.1萬元。據傳媒報道,業主當年賣出居屋單位後,旋即以近680萬元買入荃灣海之戀一個391方呎一房戶向「上流」。
又如2018年發售的綠置居長沙灣麗翠苑,有業主近日以以530.8萬元未補價沽出2房戶,較2019年買入價285.38萬元,帳面賺245.45萬元,升幅86%。以當時買入單位僅需14.27萬元首期計,5年間賺逾230萬元離場,為首期金額的16.2倍。
至於租置計劃單位更是屢誕「刀仔鋸大樹」典範。如鴨脷洲利東邨一中層單位,業主以3000元首期,於2017年以60.3萬元購入,持貨3年,於2020年於未補地價市場以440萬元沽出,帳面賺約379.7萬元,升值逾6倍。
在一般情況下,因申請公屋時需要入息審查,而現行住戶需每兩年申報,故一般情況下「富戶政策」足以杜絕「有樓不報」的問題。不過,在現行機制下,部分如年滿60歲,或正領取綜援的住戶等,居然可獲豁免於「富戶政策」!意味著若住戶符合上述條件,理論上即使擁有物業,仍可以「避過」資產審查,以綠表申請購買居屋。更何況,居屋申請時,「家有長者」申請人揀樓次序較優先,令不少人因此借用公屋戶主親友的名義申請新居屋,不需任何資產審查之餘,亦增加揀樓機會。如此政策,相信有不少人已好像小編一樣想法,「公平咩」?
房委會稱,有關安排旨在鼓勵有能力置業的公屋住戶購買居屋,騰出其公屋單位,加快公屋流轉。不過,在坊間年青人「捱貴租,上車難」時,卻有人在已享用政府房屋福利時,仍通過資助房屋二手市場炒賣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個問題。
雖則綠表爆發的財富效應「非同小可」,但若經濟市道下行,即非一定包賺。而房委會並設有轉售限制,按資料顯示,在居屋2022以前,買入一手居屋後2年內需原價轉讓,第3年開始則可於居屋第二市場發售,第10年開始則可補地價在公開市場出售或出租單位。不過,為壓制居屋炒風,房委員亦將轉讓限制年期延長,現時買入一手居屋後5年內需原價轉讓,第6年開始可於居屋第二市場發售,第15年開始才可補地價後出售或出租單位。
即睇更多居屋筍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