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系列】樓市大城小故事:沙士賤賣樓VS辣招年代上車一拆二

日期:2022-06-30
市道行情-【回歸25周年系列】樓市大城小故事:沙士賤賣樓VS辣招年代上車一拆二-House730

轉眼間,香港回歸25周年,港樓於1997至2022年間,由政府宣布「八萬五」建屋政策掀起樓市狂瀉序幕,經過亞洲金融風暴洗禮,沙士時樓價跌至谷底,以為樓市就此玩完,誰知接下來卻是19年的大牛市,過程中雖遇上金融海嘯、樓市辣招及新冠疫情為樓市降溫,但仍無阻樓價在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這段期間樓市走過高山低谷,有一家人在這25年間作了多個買賣樓的決定,直接影響兩代人的未來。這個大城小故事,也許是不少升斗市民的寫照。

1997年回顧前,港樓炒風熾熱,打造了樓價不跌神話。那時候剛20歲出頭的Janet與一般年青人一樣,與父母同住在家人自置單位,有一天正為考試作最後衝刺,突然聽見父母回家,阿媽興高彩烈地告訴家中各人:「我同阿爸買了樓上一個單位,對方開價100萬元,我哋無講價即成交。」那時候大約是1995年,對買樓毫無概念的Janet走出客廳奏熱閙,但心中卻閃過了一個念頭,「買樓好似不同買菜,不是應該要講講價的嗎?」

就是這樣,在回歸前兩年,Janet的父母便Full Pay買多一個單位。這個單位主要是阿爸存放貨物及工作之用,但因為有睡房多出來,Janet便搬往樓上單位居住。父母二次置業後不久,便遇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阿爸生意一落千丈,加上政府宣布「八萬五」建屋政策,樓價從高位爆破,縱使1998年政府停止賣地並推出七項措施救市,仍未能力挽狂瀾。

香港回歸後宣布「八萬五」建屋政策,奈何遇上97金融風暴,令港樓高位爆破。
香港回歸後宣布「八萬五」建屋政策,奈何遇上97金融風暴,令港樓高位爆破。

2003年沙士爆發成了樓市最後一根稻草,樓價回歸後至2003年間大跌近七成,當時「負資產」差不多成了業主的代名詞。

樓價自回歸後一落千丈,父母眼見樓上單位不停貶值,加上阿爸生意淡薄打算退休,故想賣掉樓上單位套現。2003年某日,父母外出回來,阿媽默默地告訴大家已賣出樓上單位。

事實上,一個已Full pay的西環名校網兩房單位,不自用亦可放租換取生活費,但當時兩老卻選擇以60萬元「止蝕」,較買入價虧損40萬元,他們捱不過的並非金錢壓力,而是心理恐懼。2022年同一單位市值為400多萬元。

沙士期間樓市跌至谷底,政府於2002年底推出「九招」穩定樓價措施,包括停建居屋及暫停勾地。直至2003年下半年疫情趨向穩定,加上「香港自由行」的出現,令本港旅遊及消費業進入黃金年代,經濟重回正軌,樓市同告復甦。

一個已Full pay單位在沙士時蝕賣,捱不過的並非金錢壓力,而是心理恐懼。
一個已Full pay單位在沙士時蝕賣,捱不過的並非金錢壓力,而是心理恐懼。

父母沙士期間賤賣樓事件亦告一段落,變回只得一間自住舊樓,過著退休生活。Janet亦搬出來自住,開始其租客生涯。頭數年她均在西環租樓,當時大部分人仍未意識到已身處一個港樓大牛市的開端,Janet租住西環單位多年,業主不斷加租,直至2009年她決定離開西環搬到九龍區減低租樓支出,最後落戶紅磡一個單幢樓的細單位,租金由每月7,000多元降至5,000多元。

在簽下紅磡租約之際,恰巧是金融海嘯後,美國展開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措施」大印錢紙,港樓及租務市場開始進入急升狀態,連Janet這位尋常百姓也感受到資金市的威力。

「租樓多年後,我感覺到這些300多平方呎的上車盤,樓價快要衝破200萬元關口。當時,我同自己講,一定要在樓價升穿200萬元前買樓,再唔上車會好大鑊,不能再這樣被加租。」Janet租樓多年決心上車。

首次置業遇上SSD

於是Janet在2010年起到各區四出睇樓,最後竟買入了正租住的紅磡單位。置業過程中,她更遇上2010年11月政府推出辣招為樓市降溫,購入後兩年內轉售的單位,將收取額外印花稅(SSD)。幸好SSD的出現,並未影響到其置業計劃,結果以189萬元預算當上了業主。

「雖然這個單位並非Dream house,但樓價在200萬元以下符合預算,而且不用搬屋及裝修、計及印花稅及律師費,只花了約6,100元支出便圓了上車夢,我真心覺得賺咗 !」買入紅磡上車盤後,Janet一直住到2016年,首次享受到低息供樓不用被加租的樂趣,期間更受惠樓價升值帶來的回報。

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市場持續資金四竄,2010年辣招推出後,港樓並未降溫,隨後於2012、2013、2015、2016年政府連環加辣,推出SSD加強版、買家印花稅(BSD)、從價印花稅(DSD)雙倍版,更上調壓力測試力度及降低按揭成數等多管齊下,務求全方位打壓樓市炒風及升勢。

原來當了業主後,會令人更留意樓市風向,Janet觀察樓價從2010年她上車後升勢轉急,政府連番出招未能降溫。那時她買入首個單位已約六年,樓價亦翻了一翻,升至400多萬元,途中她有加按套現,為物業一拆二作部署。

2016年時,屯門及元朗等新界屋苑兩房盤,400多萬元選擇多。
2016年時,屯門及元朗等新界屋苑兩房盤,400多萬元選擇多。

「大約2015至2016年期間,我開始到新界區物識較大的屋苑兩房盤,屯門、元朗及將軍澳也有考慮。由於見到政府推出連串辣招後,樓價升勢未遏,我相信這些400多至500平方呎的屋苑盤,不久便會升穿500萬元關口,是適當時候進行一拆二計劃,否則遲買應會貴幾球。」

無獨有偶,Janet二次置業再遇上辣招登場。2016年第四季Janet決定以486萬元買入元朗一個屋苑兩房單位期間,時任特首梁振英突然推出DSD加辣版,住宅物業從價印花稅一律上調至15%,首置及換樓客除外。幸好Janet在DSD加辣版推出前已簽了臨時買賣合約,交易不受影響,否則若要支付70多萬元印花稅,她的一拆二計劃必定告吹。

二次置業再遇辣招

不經不覺,距離推出DSD加辣版已六年,Janet現自住元朗屋苑單位,市價升至約650萬元,而紅磡的單位在搬出後一直放租,租金足夠供樓及各項支出。

Janet剛巧在1997年回歸時畢業進入職場,這二十五年與家人一起經歷了樓市高山低谷,自己則在十二年前開始租樓生涯,想不到現在找來租客幫手供樓,印證了十年人事幾番新。

一個家庭兩代人,父母遇上回歸後樓市暴挫,沙士時賤賣單位,二間變一間;女兒卻在辣招年代置業,成功一拆二做包租婆,在置業這人生交叉點上,形成強烈對比,更為日後生活帶來關鍵性影響。回看這二十五年,這些大城小故事,不斷地發生,上述置業故事會否也有你的影子?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