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樓價急升,發展商為樓盤增加銷路,索性「劏細」單位面積出售,一方面可藉以配合「增加供應」,另一方面,因銀碼相對細,受「上車」客追捧,因而新盤單位面積越起越細,「劏房盤」或納米樓遂應運而生。位處屯門的菁雋,便是經典「納米樓」之一,最細單位面積僅128方呎,發展商推銷該盤時,更以一句「紫禁城咁大,皇帝都係瞓張床」成為「終極劏房」名句,只要能「上車」,起居在百餘方呎單位仍然「室雅何須大」。
面對「蝸居」普及化,市場不斷有聲音建議政府修定香港人均居住面積。若按政府統計處的2016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香港家庭住戶的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431方呎,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161方呎,私樓的人均面積中位數194方呎,資助購買房屋人均居住面積165方呎,曾有建築人均居住面積,應考慮列入未來出售土地考慮之中,以改善人均居住面積。
萊坊董事,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指出,政府從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看,加入賣地條款設立單位面積下限是好事,但要考慮香港有沒有實際條件實行。如設立單位面積下限但不同時放寬地積比,等同於減少未來住宅單位供應數目。部分皮面積較小,在設計上難度高,不宜設單位面積下限。設立單位面積下限等同於令提升買家上車門檻,削弱市場部分購買力,同時對發展商入標出價有一定影響,但對整體樓價表現沒有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