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置業負擔指數 對樓價有影響嗎?

日期:2021-08-18

天水圍新盤「Wetland Seasons Bay」收票火爆,新地代理總經理胡致遠對項目銷售成有足夠信心。

 

 

政府經濟第二季報告數據反映了香港復甦勢頭好,第二季GDP增長7.6%,並預測全年增長可達5.5%6.5%,相當樂觀的前景。雖然數據亮麗,但各行各業的增長速度並不平衡,旅遊業明顯還是停頓,客運人流依然停滯,當然環球貨運及商務服務已經回升,加上新營商方式創造了商機。

 

香港地緣因素與開放式經濟,在疫市下保持經濟活力,政府儲備充裕,在困難時可做出多方補助支援,亦有向市民派錢促進內部消費,刺激市場,一切從低位回升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創出歷史高位,最新報191.34點。根據政府登記數據,第二季的住宅物業買賣合約有22000份,較首季多兩成,按年就升3成。每次樓價統計數據有新突破,作為政府官員,為民負責必須向市民提出驚醒忠告,尤其是置業負擔指數第二季已升至75%,整體收入花費在住屋後,實在難以承擔其他生活支出,幸好這個數字是以香港住戶入息中位數字考慮,並非業主的入息中位,這個置業負指數比率是大部用以評估價樓是否太貴,市民難於負擔。

 

其實私人樓價真的不能以這個住戶入息中位數來衡量平與貴,因為香港人民住有超過一半是政府資助房屋,他們支付的屋租或樓價都並非根據全港中位入息的,而那個置業負擔指數的中位入息是全港住戶數據,一般在私人置業市場的買家,他們的收入會超過中位收入,所以他們的負擔比率相對很低,有不少置業者動用的更是閒資。

 

2011年置業負擔能力比率達到50%,已經有學者及政府官員說樓價高到市民負擔不起,發出樓價過高不要高追的訊息,10年後,經過兩屆特首的重中之重房屋政策希望壓抑樓價,在重重打壓下,樓價反而愈升愈高,何解?只因私人房屋是個人經濟購買能力,是社會競賽精英的財富力量。至於住屋問題,是政府的民生課題,目前已經在政策上全力開闢新增土地供應更將資源調撥為公私營的比例作7:3之分,對於那些希望置業的買家,一定要看清數據對自身的適合度,不要看錯數據定錯位,使自己遲遲未能置業成功。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