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土地供應: 汪敦敬: 應鼓勵年輕人爭取建屋
日期:2021-08-08市民高喊「樓價貴得驚人」,作為資深物業投資者的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手持物業眾多,有豪宅又有商舖,理應感到開心。不過,他認為推使高樓價背後主凶,乃近年政府造地過少,供應嚴重短缺,令樓價高企難下,強烈呼籲政府加快增加土地供應才為上策。
汪敦敬指,50年代至97年,香港進入高速建屋期,興建大量房屋,相反踏入97年後,欠缺持續土地供應。他認為,在97年後,八萬五政策遭妖魔化,市民對大量房屋供應產生恐慌,反對造地的聲音愈來愈大,導致近年的建屋量,相比90年代減少50萬個單位。由於住屋需求有增無減,供求失衡下,推使樓價攀升,而居住在「劏房」的人口,在過去10年間急速增加20萬人。
根據政府去年底長遠房屋策略報告顯示,全港有12.2萬戶居住環境欠佳,當中73%居於「劏房」,較2019年的11.91萬戶升2.4%,而2018年的數字為11.66萬戶,可見「劏房」戶數連續攀升。然而,截至去年10月僅有1,200個過渡性房屋落成,遠遠不能解決「劏房」居住問題。
鼓勵市民發聲 爭取建屋紓緩房屋需求
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官員面對市民時感到相當大壓力,因此多抱著「最好就唔做」心態,而令土地供應上裏足不前,故他認為香港人應多表態,表明需要更多土地,向政府施壓。他更稱,在土地供應稀缺下,得益的只有業主,但認為不應再靠土地供應稀少來獲利,應盡量鼓勵年輕人去爭取建屋。
汪敦敬又認為,香港是開放城市,經濟結構上不能自給自足,需依賴外來資金帶動經濟,限制土地供應只會令更多人買不起樓,相反,令更多具充裕資金的外地人來港買樓。
交通問題不應成建屋阻力
政府近年加快洪水橋等地區發展,惟交通問題一直受社會關注,不少人認為交通配套未能跟上發展,將為已趨飽和的交通基建增添負擔。不過,汪敦敬就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所有未開發的地方,交通配套都有不足之處,但不應成為反對建屋的原因,而雖然他亦承認政府在行政上有所不足,但以交通為由而阻止開發更多土地就更為不智。
他解釋,在商業社會「有生意就有人做」,與其關注交通問題,不如先起樓,再讓買家或「劏房」戶決定是否搬入,交通問題亦不應成為影響增加公屋供應的理由。
科技令地產代理行業更精英化
面對什麼都人工智能(AI)化的年代,地產代理行業也不例外。與過往模式不一樣,現時買樓、賣樓和租樓等,很多工序都電子化,可以電子簽單,簽放盤紙等。在AI科技年代,汪敦敬承認,現時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但他認為資訊多,同時錯誤資訊也多。
他比喻指,與20年前比較,當時接收資訊七成是可靠,但今天資訊雖然澎湃,估計九成資訊不可靠,所有人比錯誤資訊包圍時,「數據唔係一切,最後都要靠有獨立思想既人把關,而不容受數據影響」。因而他強調,儘管未來趨勢是科技與資訊結合,惟判斷資訊都需要靠人去分析,更顯得具備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作為地區性代理行的祥益地產,代理人數及規模與傳統兩間龍頭大行有別,惟汪氏指出,整個行業應是提拔精英的行業,他亦一向採「多舖少人」的策略,相較大行一間分行可能有多達20名從業員的規模,祥益地產採取精英策略,一間分行普遍只有3至5名代理,變相令每個從業員都可豐衣足食,長年人均每月都有4.8宗成交,意味有效控制資源,令盈利提升,他更笑指「我哋每位同事都有兩層樓!」
網上講樓帶動分行生意
既然賣樓過程中運用科技元素是大趨勢,祥益地產又如何用科技幫助賣樓?汪敦敬稱,現時越來越多人通過網上認識祥益地產,不少人以前根本從未踏足過天水圍或屯門,但透過網上認識祥益而選擇其提供服務,故分行有不少生意是從網上而來的客人。
汪敦敬平日經常在網上評論樓市,但他的追求不止於此。他指,分行門面亦會有新主意,希望提供更多資訊。他亦強調,網上發展及分行業務是無法分開,亦不應該分開,意味不會集中發展線上,而放低線下工作,兩者可產生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