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協專論】設計自與在

日期:2020-07-14

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設計。想一想你每天醒來,選擇穿那件裇衫,戴那隻手錶,就已經是自己的形象設計。小朋友用紙製作玩具,老婆婆改裝買餸車仔,他們也正在做產品設計。設計師,任何人都做過。如果說設計就是生活,或是生活就是設計,一點也不誇張。

 

問題是,一般人每天都做的設計與歷史上影響人類的設計有何分別?在這裡,我們大概把設計分為四個層次。一,解決問題。二,用美學手段去增加「解決問題」的可觀性。三,在解決問題同時,亦為時間、人物、地方和物件說故事。四,在解決問題之後,令人找到自在。

 

我們嘗試用杯子作個例子說明。遠古的猿人爲盛水,他們用樹葉作材料造器皿,他們是單純地用設計解決了喝水問題。後來,人類文明發展,開始用木雕、石雕製作器皿,今杯子由一件純工具變成工藝品。然後藝術開始成熟,人類把民族故事和歷史畫上杯子上,成為民族藝術品。最後,杯子昇華到成為喜慶、宗教、茶道的一部分,是人類追求心靈進步不可缺少的工具。由杯子的設計發展,我們看到設計是由解決問題,到美學功能,到説故事,最後到達人類心靈的一個進程。

 

再舉個例子說,香港室內設計界常常鼓吹潮流風格。為甚麼家居要有特別風格?甚麼工業風,他是工廠妹嗎?甚麼維多利亞風,他是英國人嗎?甚麼簡約風,他是個會斷捨離的人嗎?人在家中休息是可以有甚麼風格呢?而且這個「風」字已說明一切,潮流來又如風,離又如風,過了三、五、七年,當風吹走離去,就會覺得自己家居無比過時、分外老土。大家會說,維多利亞風格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他不是老土而且經典。對,我很同意,但這份經典應該被用在懂得它歷史的人,如果用家是個完全與維多利亞歷史沒有關連的人,他很快便會看厭。這正正就是設計沒有照顧上文提及的第三和第四個層次,於是室內設計流於表面,沒有代表到客人本身,更不用談空間對用家心靈的得著。

 

事物可帶給人快感和滿足感。快感和滿足感的分別在於時間的長短和觸及心靈的深淺。比方說,一杯色彩繽紛的雪糕甜品,可能令你在很短暫時間得到歡樂,但是這個快樂是短暫的。相反地,唐人街一個平平無奇的炒飯,卻令離鄉別井的人得到思鄉病的慰籍,懷念著兒時與母親的相處時光。這種滿足感是長期而且是深入的。如果一件設計,無論是時裝、家具、空間或海報,可以深深地撩動到用家想起自己的心靈和感情,那件作品就是我所追求的。

 

作為室內設計師,要做到以上的自在設計,首要任務是找到客人的自在。自,自己、自由、自主。在,在外、在內、在一個位置。那是用家的性格、家族背景、成長歷史、生活喜好。這些是由用家的心出發,並不可能是設計師設定出來的佈景板。佈景板可能可以提供一時的快感,但始終不能自在地代表用家,當時間一逝去,快感就隨之消失。


作者為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委員陳丞軒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