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買趁早 歷史告訴你三次量寬樓價升幾多?

日期:2020-05-12

每當提起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措施(QE),投資者往往雙眼發光,皆因過往三輪量寬,均刺激港樓樓價大升兩至三成,極有提振作用,面對疫情下的新一輪量寬,投資者是否已摩拳刷掌?

回顧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曾三次推出量寬救市,分別在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同期本港樓價分別錄得34%、32%及24%升幅,五年多樓價累積上升近1.5倍。

量寬簡單來說就是「印銀紙」,政府源源不絕為金融體系投入流動資金,當經濟好轉,資金太多,便導致通漲。面對手上現金「貶值」,唯一出路就是投資,當中又以磚頭最大路、最保值,價格怎會不升?

除量寬因素外,過去十年本港經濟基調良好,近乎全民就業,剛性需求強勁「碰上」住宅供應嚴重不足,以至超低息環境,皆造就港樓樓價升浪持續。雖然期內出現社會事件,但樓價只大漲小回,總結十年間(首次推出量寬至去年五月樓價歷史高位)樓價指數由109.2升至396.9,累積升幅2.6倍,即一層500萬元的物業,今天已漲價至1,300萬元了。

美國曾三次推出量寬救市,在這五年間港樓樓價累升近1.5倍。

受疫情影響美國於今年三月推出第四次量寬救市,從上述軌跡看來,港樓似乎易升難跌,正所謂「早買早享受,遲買貴幾球」,趁疫情未完全退卻、樓價較高位稍回軟,當刻理應是入市最好時機。

不過,話雖如此,去年社會事件加上新冠肺炎雙重打擊,本港經濟五癆七傷,失業率有機會再創新高,各行各業復元需時,本地以至環球經濟狀況,跟過往三次量寬截然不同,港樓能否重拾動力告升、升幅多少仍是未知之數,還是那一句「入市切記量力而為」。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