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市蝕讓成交的一個共通點
日期:2020-04-03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衝擊,引發股市大跌,樓市亦接連出現蝕讓個案。有人或會質疑,過去數年整體樓市累積不少升幅,至今亦暫未見大跌價跡象,為何會出現蝕讓成交?其實在樓市出現不明朗或波動時,往往有一類物業的「損手」命中率特別高。
樓市暫未見有大規模逆轉跡象,但市場已接連現蝕讓成交。其中,馬鞍山星漣海3B座中高層一個三房單位,實用面積769平方呎,趁額外印花稅(SSD) 三年限售期剛剛屆滿,以950萬元沽出,呎價低見1.2萬元。參考原業主於2017年3月以約1,153萬元一手購入,現賬面蝕讓約203萬元或貶值18%,惟連同稅項及雜費,估計實際蝕近220萬元。
另一宗為屯門滿名山滿庭八座高層一個兩房單位,實用面積571平方呎,早前以642萬元成交,呎價1.1萬元,原業主於2016年7月以約682萬一手購入,持貨約四年賬面蝕約40萬元,計及雜費支出料實蝕逾66萬元。
屯門滿名山亦出現蝕讓個案,持貨約四年賬面蝕約40萬元。
市區盤亦難倖免,何文田山畔一座低層戶,實用面積352平方呎,屬一房設計,原業主早於2016年以約807萬元一手購入單位,近日劈價至730萬元易手,賬面蝕約77萬元,連同雜費料實蝕逾110萬元。
上述蝕讓成交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來自近三、四年開賣的半新盤,部分SSD剛「鬆綁」,惟發展商當日賣樓花時的定價可能屬貼市、甚至已透支未來一兩年的樓價升幅,故除非大旺市,否則持貨僅僅三年,物業累積的升值幅度不會太多。
若然買入此類物業的業主非自用,見市況不明朗或需周轉即急於沽貨,往往就只能平手甚至蝕讓,並需支付律師費、厘印、佣金等雜費。若然連SSD都未「鬆綁」,計及稅項後蝕幅更為「入肉」。